加料机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加料机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刘胜军靠什么终结央企地王潮

发布时间:2021-01-07 12:22:26 阅读: 来源:加料机厂家

央企接二连三成为地王,且斥资规模一个比一个大,可以说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最受关注、最富争议的新闻焦点,以至于国资委不得不明令央企不能当地王。但这样的命令,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太大效力,更多的类似于“道义劝告”。果不其然,中海地产于2010年1月26日斥资59.7亿,又成了北京新年的新地王。据统计,在136家央企中,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。其中以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,如保利、远洋、华润等,辅业包含房地产的则达80多家。

而另有报道说,眼下几家最大的中资银行已开始暂停发放新贷款,原因是1月贷款增速大超监管部门预期。与中资银行贷款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外资银行的谨慎。以上海市为例,2009年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4813.9亿元,其中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974.8亿元,也就是说,外资银行反倒出现了贷款收缩。

上述现象,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隐忧:央企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。

从表面上看,央企当仁不让争当地王,是因为他们实力雄厚。其实真正的原因,笔者以为在于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。由于代理链过长,作为央企最终所有人的全民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央企管理层行为,管理层则难免有拿着全民的钱去玩一把的冲动。由于央企管理层的“准官员化”,其报酬和职业晋升与经营业绩相关性并不很直接,这导致他们对经营成本的“钝感力”,备受公众诟病的央企平均薪酬偏高即源于此。对央企而言,由于垄断优势积累了丰厚的利润,管理层总是期望把净利润用于再投资而不是分红,因为分红会导致管理层可支配资源的下降,这就是公司治理学者MichaelJensen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(freecashflowhypothesis)。因此,管理层就有了把利润赶快用出去的冲动。明白这些道理,央企屡屡成为地王,就不足为奇了。

中资银行信贷的飚进,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不良资产问题。在当时银行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不分的情况下,银行管理层有时迫于各种压力发放贷款,有时则为“寻租”而违规发放贷款。又因为信息不对称,管理层可以把所有坏账问题都推到政府身上去,最终导致了高达30%左右的不良资产率。2009年,为应对金融危机,中央政府提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,却未料全年新增银行贷款几近10万亿的天量,情急之下,“限贷令”这样的行政性措施再现江湖。银行之所以释放出天量贷款是因为有了政治的令箭后,放贷的冲动一时难免会有恃无恐。中、外资银行在信贷上迥然不同的反应,正折射出了中资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健全。

既是体制问题,便需要寻求体制层面的解决之道,仅靠临时性的行政规定,不仅解决不了问题,而且最终会陷入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乱”的循环。

目前,央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停滞期。前期的国企改革是在压力下推动的,大面积的亏损、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,使得国企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。如今,央企利润丰厚,财大气粗,高枕无忧,改革动力自然丧失。

从1997到2008年,中国银行(601988)业总资产从9.5万亿元上升到61.1万亿元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8%下降到2.49%。这一改革成果的确不凡,但这个成果的获得支付了不小的代价:剥离了2.8万亿不良资产,组建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,并动用巨额外汇储备向四大银行注资。眼下,如果银行治理机制改革不进一步推进,不能不担心业已取得的宝贵成果有可能丧失。

央企虽已通过股份制改造,建立起了公司治理架构,但许多方面仍然“形似而神不似”。比如,虽然不少央企都聘请了独立董事,但一些独立董事不过是官员或者央企高管退休后的“闲职”。更关键的是,央企高管的实际考核和任命权并不在董事会,而在组织部门和国资委。

无疑,更深层次的央企改革,需要观念上的大胆突破。首先,在央企管理层的考核和任免上,组织部门和国资委要敢于放权给董事会,让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,而这需要一场“灵魂深处的革命”。其次,国企应继续战略性收缩,退出竞争性领域。央企做大做强,从局部看是全民资产的提升,但从全局看却可能损害竞争效率,甚至导致垄断和全社会的福利净损失。再次,如果说我们要从大政府转向大社会,那就应从央企强势转向“藏富于民”,只有老百姓收入提高了,经济增长才能真正进入由居民消费需求引领的时代。就此而言,笔者以为,政府应减持国有股份,并将所得投资于医疗、教育、住房等领域,逐步消除挡住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。

(作者系中欧陆家嘴(600663)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)

南京皮肤病研究所需要预约吗_白癜风早期治疗方法 白癜风能治好吗

重庆看牛皮癣要去哪里好

上海看妇科哪家医院好

上海哪个医院祛疤痕

治疗牛廨要多少钱?

上海医院无痛人流手术